复旦大学(Fudan University)是中央部属、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的首批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 “六五”、“七五”、“八五”重点建设、中国首批7所211工程、9所985工程重中之重建设的名牌大学,也是被纳入国家首批“珠峰计划”、“111计划”和中国顶尖学府“常青藤联盟”(C9联盟)的重要成员。
1905年,于右任、邵力子等原震旦公学学生脱离震旦,拥戴马相伯在吴淞创办复旦公学。校名撷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两句中的“复旦”二字,本义是追求光明,寓含自主办学、复兴中华之意。马相伯、严复等先后担任校长。1913年李登辉开始担任校长,一直到1936年。在他长达23年的校长任内,复旦发展成为一所以培养商科、经济、新闻、教育、土木等应用型人才闻名的、有特色的私立大学,形成了从中学到研究院的完整的办学体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复旦部分师生在吴南轩校长带领下,辗转内迁重庆北碚(渝校)。1941年增设了农学院。经国民政府行政院批准,1942年元旦复旦由私立改为国立,全称为国立复旦大学,吴南轩、章益先后出任校长。1946年夏,渝校迁回上海江湾原址,与沪校合并,学校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1949年6月,上海市军管会接管复旦。军管会任命张志让、陈望道担任校务委员会正副主任委员。1951年2月,中共复旦大学委员会成立,李正文任书记。1952年8月至9月,华东地区进行院系大调整,复旦大学成为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全国重镇,奠定了后50年学科发展的基本格局和师资基础。
1954年,杨西光出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1956年复旦第一次党代会召开。五六十年代,杨西光、王零领导的学校党委支持校长陈望道狠抓教学质量,充分发挥老专家、老教授的作用,有计划、有重点地系统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期间,复旦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条件都有瞩目的长足发展,形成了有特色的学科高原。
1949—1966年,复旦培养的学生中有70余人日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个人数在全国高校中名列第三。 1958年“大跃进”,复旦大学理科新建了计算数学、力学、原子核物理、放射化学、无线电电子学、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等新专业。此前,文科重建了法律系、哲学系。这些新专业的创建,标志着复旦开始探索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综合大学之路。1959年,复旦大学被列为全国16所重点大学之一。
1966年到1976年,复旦大学成为“文革”的重灾区,教学科研受到重创。 1977年,复旦大学恢复招收本科生,次年恢复招收研究生。1978年,苏步青出任校长、党委委员,夏征农出任党委第一书记,进行了一系列拨乱反正工作,同时倡导民主办校,推动思想解放运动。
1983至2011年,谢希德、华中一、杨福家、王生洪、杨玉良先后出任校长,盛华、林克、钱冬生、程天权、秦绍德、朱之文先后出任党委书记。 跨越发展 1984年,复旦大学成立研究生院。同年,再次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0所高校之一。
1993年2月,复旦大学提出了“追求优质,争创一流,明确复旦作为高校国家队的坐标位置”的发展大计,并逐步确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奋斗目标。
1994年,复旦大学通过由国家教育部组织的“211工程”部门预审,提出了在21世纪初期,将复旦大学建设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科技成果转让和高规格决策咨询的中心和基地,成为学术思想活跃、学科特色鲜明、综合实力雄厚、精神面貌健康奋发、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地位相称的、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社会主义综合大学的总体奋斗目标,为此后十年制定了发展蓝图。
1995年5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为复旦大学题词:“面向新世纪,把复旦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社会主义综合性大学。” 1999年国家教育部、上海市政府签定共建复旦大学的协议,复旦成为“985工程”的首批建设高校。
2000年4月27日,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强强联合,成立新的复旦大学。
2005年复旦大学百年华诞。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来贺信,希望复旦大学发扬优良传统,不断开拓创新,努力建设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社会主义综合性大学,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根据复旦大学校园网资料显示: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与科研人员24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350余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5人,其中双聘院士13人,博士生导师近660余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8人、讲座教授34人,复旦大学杰出教授3人、特聘教授10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4人,“973”首席科学家6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3人。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哲学 ,理论经济学, 中国语言文学, 新闻传播学, 数学 ,物理学, 化学, 生物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基础医学 ,中西医结合。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产业经济学, 金融学 ,政治学理论, 国际关系, 历史地理学, 中国近现代史,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内科学(心血管病), 内科学(肾病),内科学(传染病), 儿科学, 神经病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外科学 ,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 , 妇产科学 ,肿瘤学,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 药剂学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热门专业 数学科学,计算机,金融,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外文学院,翻译专业,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
截止2012年10月ESI数据库公布的数据,复旦大学入选ESI全球前1%学科总数达到15个(数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临床医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植物学与动物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社会科学总论、微生物学、计算机科学),数量位居全国第二;按照ESI的22个学科领域分类,表明学校已有2/3以上学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该校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卫生部重点实验室9个、总后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7个、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8个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5个、“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7个。 该校有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历史地理研究所、人口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所、金融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现代物理研究所、遗传学研究所、上海数学中心、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上海市放射医学研究所、肝癌研究所等306个各类研究机构,有聚合物与分子工程、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表面物理、遗传工程、医学神经生物学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研究机构40个。
根据2007年资料显示:该校共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8项、863课题6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8项。 “十五”期间,该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第一完成人或第一完成单位)、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还获得授权专利436项,发表国际论文6656篇(含SCIE、EI和ISTP),其中在国际顶尖学术刊物Science、Nature、Cell等杂志上发表了9篇论文。 该校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在专用集成电路、计算机网络工程、生物技术、有机纳米材料和催化 剂研究等方面开发了一系列科技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在非线性数学、先进材料、人类基因组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科技进展。
根据2009年资料显示:该校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在历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该校的获奖等级和总数都领先,其中《中国历史地图集》、《英汉大词典》、《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获特等奖;有5项成果获2000年首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优秀成果奖,其中由陆谷孙教授主编的《英汉大词典》获一等奖,是上海地区唯一的一等奖获得者。在2003年教育部中国高校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的评比中,该校有5部著作荣获一等奖,获一等奖著作数排名全国第一。2004年该校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82项,邓小平理论研究与宣传优秀成果奖12项,蒋学模、刘放桐获得首次设立的学术贡献奖;在2004年上海市的社科评奖中,该校获奖总数占全市的32%。2004年该校又获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8项,获奖总数大幅度提高并首次位列上海高校第一。在2003年、2004年、200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中,该校分别有20、28、23个项目立项,立项数连续数年位列上海高校第一。该校还多次获得中国图书一等奖、“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上海市优秀图书特等奖等奖项;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数均跃升全国第一。 该校诞生了中国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器、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和第一个ALGOL-60编译器,第一台X.25分组交换机,第一套因特网监控装备、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子计算机。
复旦是上海的复旦:上海这个中国近代最大的通商口岸和经济文化中心,浸润了复旦, 造就了复旦。 复旦是中国的复旦:复旦作为由中国知识分子通过民间集资自主创办的第一所大学,筚路蓝缕,开启山林,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史的标志,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复旦是世界的复旦:开放融合、汇通中外是复旦大学建校以来就一直拥有的特色。[49] 该校历史上拥有一大批学术大师和著名学者,在中国学术和教育史上产生深远影响。复旦师生谨记“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的校训;严守“文明、健康、团结、奋发”的校风;力行“刻苦、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发场复旦精神,为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复旦大学有邯郸路校区、江湾校区、枫林校区、张江校区四个校区,构成以邯郸路校区、江湾校区为“一体”,枫林校区、张江校区为“翼”的“一体两翼”的校区布局。各校区周边交通方便,生活便利。校园环境优美,有多种体育设施供师生使用。 作为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百年复旦为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的复旦大学已发展成一所蜚声中外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校,并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