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客观的说了自己的行为。我想大部分的物理老师也和我一样。根源在于,动量与能量结合紧密,都是在讲解机械能的时候给孩子们补讲的,那个时候孩子们都还没有教材,只能按照老版本(大纲版)的内容进行授课,做一个初步的讲解。(北京地区如此,外地未知。)
和高中生不一样,毕竟老师没有高考的压力,对动量也相当了解。我写本文,不是说课本不重要,而是恰恰相反。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高中物理选修3-5主编苗元秀老师的分析:
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安排与过去有什么不同?
这套教科书关于动量的教学,与过去相比变化较大。
编者在这里力求突出两点:体现学习中的探究精神;强调物理学中“不变量”的思想。
教科书的逻辑线索如下:
通过实验体会碰撞过程中某量不变这一事实
↓
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可能具有特殊的物理意义
↓
指出几代物理学家曾经探索和争论这个问题
↓
定义动量,给出动量守恒定律
↓
讨论动量守恒定律与牛顿运动定律的关系,指出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适性
↓
动量定理
过去的教学往往沿以下思路展开:
给出冲量和动量的定义
↓
从牛顿定律出发导出动量定理
↓
用动量定理分析两个物体的相互作用,得出动量守恒定律
↓
指出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适性
可以看出,在新教科书中,动量守恒定律不再是牛顿定律演绎的结果。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看到物体碰撞过程中的确存在某个不变的物理量,心里会多少产生一些“两个物体的mv之和不变”的想法。尽管这个想法肯定是朦朦胧胧的,但却是非常珍贵的,这是探究精神的体现,早年的物理学家初次产生这样想法的时候同样会是朦朦胧胧的。这是科学方法的教育。编者力图通过学校实验室这个小小的天地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探究性和探究中的不确定性,使学生对科学的本质的认识能够稍稍深入一些。
新教科书没有忽视动量守恒定律与牛顿运动定律的联系,但这个联系出现在动量守恒定律之后(分散在第3、第6两节)。这些讨论的目的不是“导出”动量守恒定律,而是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自洽性,体验科学的和谐之美。
后记
转载这些,我只想说明的是,物理课本很重要,对任何年级的学生都是如此。什么时候读书,能够把编者的逻辑读明白,你就真正的读通,读透了。我是物理老师,看了一遍感觉惭愧,收获颇多。特此记录博文一篇。
本文作者:王尚。原创首发于2012年08月21日。本文首发地址:http://www.wang-shang.com/research/5473.html
©版权所有:高中物理网,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