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课下应重视审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审题能力不强,考试的时候总是不能考高分怎么办?试卷中的很多物理题总是与实际结合,读懂题意是试卷重要的考察内容。 如何提高审题能力呢?这篇文章就是齐思源老师经验的总结。 原创:齐思源,王尚老师物理教研梯队成员。 文章来源n.chuzhongwuli.com,微信公众号:初中物理七百讲 想学好考好物理,就得讲方法,培养好的习惯,提高学习效率。有一些同学平时挺努力,课堂听课很认真,习题做的也不少,可总是在考试中发挥不出来应有水平,考不出好成绩。 您多去观察就会发现学霸们非常重视学习方法。老师们的学习建议他们都认真听取,并落实执行,这是他们考取高分的重要保障。 如何学好物理?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因为同学们学习差距太大了,学习要讲针对性,同学们应结合自身的学习问题与瓶颈来进行调整和提高。这篇文章笔者只重点探究这个问题: 锻炼审题能力,快速获取有价值信息初中物理题一大特点就是密切联系实际问题,这对读题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审题,把题意搞明白,这是解题的前提,这一步很基础,也很关键,走错了后面就无法进行。 审题能力的提高,绝不可能一撮而就,这是一个漫长、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没有人来监管您,只能自我约束,要有一定的自律性。 怎么才能提高我们的审题能力呢? 首先,同学们需要做的就是对物理考试卷子进行分析,找到自己经常出现的审题错误。齐老师在这里特别强调,这些总结的内容不是张嘴说说就行了,同学们需要把我们找出的问题记到本上。 物理考试的时候出现的每一道错题,都是我们检验前一阶段学习效果好坏的试金石,这种评价是十分客观的。 多找几套卷子来分析,然后把做错的题目以及做错题的原因都找出来,然后仔细思考,分析自己审题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有多少次是因为审题不认真,漏看了某个条件的?隐含条件没有理解透彻的错误出现几次?干扰因素是否都排除?等等。 这些要做出标记来,归纳出来。其他审题方面的问题也用同样的方法归纳。 要想提高审题的能力,我们可以使用一个技巧,面对重要的解题线索、隐含条件、物理量等,我们最好用笔标记出来。很多老师都强调过这个方法了,这里我要说明一下我们使用这个方法的原因。 因为这样做的效果非常显著,因此老师都很推崇它,我对这个方法也非常推崇。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记忆力,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该标记的地方必须标一下。 再前文提到的总结,您结合自己总结的那张纸,您会发现:您有很多读题时忽视的条件,都没有用笔标记出来。不信我的话,您现在就可以去看看是不是这样的。 考点要熟练,要能熟练运用我们初中物理教研组的王尚老师曾提到过,解物理题与打篮球比赛有很大的相似性:不仅要会运球、三步上篮、跳投这样的基本功,还得非常熟练,才能打好比赛,赢得胜利。 咱们初中物理考试也是如此的。您想在考试中考出高分,就必须把基础打牢,这是最基础的,而且您还得在考场上灵活、熟练地运用起来才行。 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上,很容易产生这么一个误区。认为在课堂听懂讲课,就能把基础知识掌握扎实了。老师在课上讲课我们能够听懂,和你考试能考高分相差十万八千里呢。 体育课上老师在您面前亲自示范了两遍三步上篮,您看懂了,您说您就会了吗? 您是不是觉得,这就算是学会了?您就可以立刻去参加篮球比赛,在赛场上得分了?是吗? 初中物理的学习与考试,是何其相似。 我们老师讲概念,讲公式,讲几道题,您听一遍就觉得没问题了?都掌握住了?差远了,讲的这个概念能解决啥问题?有什么相关公式推导式?与前面的哪些内容是相关的?常见的题型和陷阱,又分别有哪些? 这些都得自己去思考,去琢磨。 您看我们的教学安排,课堂授课,然后布置作业与思考题,要求同学们改错题,考前认真进行备考,月考、期中期末考后还要分析试卷。 这些,都是在帮同学们进一步把知识理解透,更能熟练运用知识啊。 初中物理网小牛顿团队 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初中物理七百讲)内,对初中物理所有重要考点都做了详细的解析,而且有很多同步教学视频,都是免费,希望这些内容对同学们的学习带来帮助。 原创作者:齐思源,王尚老师物理教研梯队成员。 未经作者授权,文章不得转载。 文章版权归微信公众号:初中物理七百讲,所有。 归档日期:2020-02-21 版权归属:高中物理网 http://gaozhongwuli.com/ 扫码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teacherws,免费获取物理教学视频资料。 收藏这篇文章到:
高中物理知识体系图
力学
牛顿动力学
受力分析
重力
弹力
摩擦力
运动学
匀变直线
平抛运动
圆周运动
能量与动量
机械能守恒定律
动能定理
能量守恒定律
动量守恒定律
动量定理
电磁
电学
静电场
库伦定律
电场强度
电势能
恒定电路
闭合欧姆定律
电学典型实验
磁学
磁场
安培力
洛伦兹力
左右手定则
电磁感应
磁场强度
法拉第定律
E=Blv
楞次定律
|
|||||
学霸之道:勤于思考,善于总结,重视积累。© 2001 gaozhongwuli.com 高中物理网 |